2018年4月25日 星期三

「美麗島事件」其實比「二二八事件」更值得作為台灣人的「精神圖騰」。


美麗島事件的意義非凡!那是一個特殊的年代,難得有這麼多不分國籍、黨派、統獨的個別人士及團體,共同要求當局實施政治改革,並且發聲爭取民主。我認為,這比二二八事件更值得作為台灣人的「精神圖騰」。

因為二二八事件之前,許多台灣社會各領域的菁英錯看了國民黨,也誤判了時勢---把代表盟軍暫管台灣的蔣介石當成救星,把暫時託管的國民政府當作永遠統治台灣的民主政府!與美麗島事件前各路爭取民主、政治改革的人士相比,後者不像前者──其從事各種街頭運動及發聲行為並非出自感性又盲目的「祖國情」,而是出於理性思考,以及對世界人權日的響應,更值得後人學習。

反觀前者,二二八事件爆發以後,不少台灣菁英莫名其妙被殺,只有少數人敢起來反抗,實在很悲哀!而且事發以後,倖存的台灣人多選擇沉默以對,沉默了四、五十年,結果真相迄今石沉大海,重要的加害人還沒得到該有的審判、處分,眾多與二二八事件根本沒有關係的外省人反而率先淪為代罪羔羊,二二八事件對於台灣社會實在是一道歷史傷口!雖然值得後人警惕,卻很難激勵台灣人奮發向上,因為面對這樣的悲劇事件,既要後人悼念默哀,同時又要人家樂觀昂揚,馬上轉化為開創未來的正能量,恕我直言,這是不可能的!何況連事實真相都還沒水落石出呢!

不妨先參考美國的作法,美國人紀念獨立戰爭,大多強調波士頓茶葉事件(人民起義抗爭)、獨立宣言(影響後世)、英軍投降(獨立戰爭成功)等行動,而不是渲染某年某月殖民地人民慘遭英軍屠殺、起義者被英軍及其支持者就地處決之類的悲慘故事。也許他們意識到:發掘結局比較圓滿或是雖敗猶榮的歷史事件,會比那些從頭黑(或「悲」)到尾的事,更能激勵人心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