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為什麼……編課本及教師手冊的人,在設計「問題討論」、「題解」(對課文內容的簡短介紹)、「作者」及「課文賞析」的內容時,常侷限在「範文」跟作者的生平?比較不會旁徵博引、延伸相關議題,或是檢視作者的寫作邏輯?以陳之藩「哲學家皇帝」這課來說……
其實可以把「陳之藩跟他的作品」放在「外省第一代與第二代作家旅居國外的書寫活動」這個脈絡,而且著眼在「作者對自身國家與文化認同的抒發或省思」這點,不妨拿陳之藩的另一篇作品〈失根的蘭花〉來跟這篇文章作為對照!
〈失根的蘭花〉與〈哲學家皇帝〉的書寫題材及內容儘管不同,用字遣詞不約而同透露了一些事情,最明顯的地方在於:陳之藩是以「中國人」而不是「其他國家的華僑華裔」、「台灣人」作為立場,來比較、評論其他國家的社會,而且是以一名旅居在國外的中國人(似乎無意思歸化為美國人)抒發自己的鄉愁,以及對中國文化的思念及眷戀之情。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一些外省第一代及第二代作家身上,尤其是他們在國外工作、留學、觀光的時候。熟悉台灣文學的人,或是對外省作家比較感興趣的人,可以朝這個方向備課或是上課,然後跟學生一起討論閱讀心得。
也可以把陳之藩跟其他非文學系所出身的寫作者拿來比較、談論,像是:常論台灣教育的李家同、寫作社會批判的彭明輝、強調國民教養的黃崑巖,或是從事政治評論的邱垂亮……等等。理工背景出身的寫作者最好!可惜我所知有限,舉不出幾個!但是可以往這個方向嘗試看看!
另一個比較具有批判的作法是……請學生分組討論,然後請各組回答組內成員對這些文章的看法!有兩個問題老師一定要特別向學生強調!請他們多加思考!那就是:「文章的邏輯有沒有前後矛盾?」、「作者對『美國青年缺乏人文素養』、『美國教育忽視人文素養的訓練』的分析有沒有道理?有多少說服力?」
==========================================================
教師用書的「教法建議」及「教學活動設計」(摘錄龍騰高職國文教師手冊)
分為「認知」、「技能」、「情意」三方面:
認1:了解陳之藩先生寫作此文的時代背景。
認2:認識陳之藩先生的生平及著作。
認3:了解柏拉圖〈理想國〉中「哲學家」的角色意義。
針對「認知」的教學活動設計:重新朗讀國中課文〈謝天〉或〈失根的蘭花〉,喚起學生對陳之藩先生文章的印象。
技1:學習寫作抒情兼議論的文體。
技2:明白如何在現實的條件下使生活自給自足。
技3:欣賞愛因斯坦、富蘭克林、朗法羅等人的人文特質。
針對「技能」的教學活動設計:1、心得分享:請同學發表自己如何用打工的方式來自給自足的相關經驗與感想。2、講述愛因斯坦等人的小故事。
情1:培養獨立的精神與人文素養。
情2:體會「時代造就青年,青年創造時代」的意義。
針對「技能」的教學活動設計:舉例說明成功人士如何打拼才有不朽的成就。例如:王永慶的成功故事等。
學生課本及教師手冊的「學習重點」(摘錄龍騰高職國文課本P.8)
一、了解「哲學家皇帝」的真義。
二、體認作者指陳美國教育缺失的苦心。
三、反思自我的生活與學習,惕勵自己能成為作者心目中的理想青年。
問題與討論 (一至三摘錄自龍騰高職國文課本P.17)(四、五的問題自行發想)
一、文中所謂「哲學家皇帝」須經何種訓練?作者為什麼認為美國青年可謂「哲學家皇帝」的實踐者?
二、作者何以說美國青年欠缺人文素養?作者寫作本文有何苦心?
三、對文末「如畫如詩」的敘寫,你有什麼體會?
四、陳之藩旅居美國期間將自己與他人的研究心得,寫成十篇文章寄回國內發表,成為《劍河倒影》一書。哪些作家與陳之藩的寫作歷程相似?他們的重要作品及關懷議題是什麼?
五、陳之藩「專業著作甚豐,多與其所學物理、電學有關;又以散文寫作見長」(參見課本「作者」),你認識的作家(古今中外皆可)有哪些跟陳之藩一樣,既有專業著作,又創作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作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