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24日 星期二

「棄漢歸原」真的這麼容易嗎?


寫作緣由:

我讀了林媽利、沈建德、埔農等人對台灣人血統的討論,也看到一位平埔族運動者對此的反思與批判,還有張德本跟一板臉書板友的相關言論,覺得不吐不快,因為身份認同從來就不是這麼容易的事情。


對外聲稱我有原住民血統,思想、價值觀、生活方式……卻幾乎沒有「原住民」的成份,人家會承認嗎?而且反差那麼大,自己真的心安理得?更不要說,「社會對多數人對原住民的歧視仍然普遍存在,而原住民卻享有就學、求職等的特殊待遇」這種情況,究竟有多少自稱為原住民者,或以原住民血統要求享有原住民種種權益者,會像徐國明、陽詠琪、錢鴻鈞、柳書琴等,那樣認真面對自己的血統、身份認同及所屬的族群歷史、生活現況?


未來是否真如前述平埔族運動者所言──原住民血統、身份確實被某些人有意無意「消費」了、「利用了」?



我樂見台灣各族群的血統之謎逐漸被人破解,但不希望這個謎底變成一種很剛硬、非黑即白的道德要求──有原住民血統的人就要「認祖歸宗」,然後就要「棄漢歸原」。



漢化的平埔族後代、漢人移民後裔追認原住民的父祖、母祖當然好,但問題是,要我們現代人因為這個緣故而改變過往的身份認同、生活方式、價值觀……有那麼容易嗎?對於完全漢化而喪失傳統文化的平埔族後代,還有始終活在漢文化十分濃厚環境的漢人移民後代,如果要從「漢人」回復到「某一個平埔族」,根本沒有任何的施力點。


講的更直白,如果基因血統研究哪天證明:我的康家父系祖先就是「淡水河沿岸締造十三文化的人」,那放棄漢人身份的我、我的家人、我的家族要認同什麼?復歸什麼?是去歸化那個陌生到不行的凱達格蘭族?還是跑去龜山、山腳那裡的龜崙族人聚居的社區去尋找遠房親戚?


沒有共同的歷史記憶,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族之愛,只有「台灣人、中華民國國民、過著3C不離手的生活,常常使用華語/ 現代中文、桃園人……」這些東西-----我真的不知道怎麼開口告訴別人與自己說:「我不是漢人,是原住民。」


沒有什麼可以證明自己是原住民的東西,光說「我是原住民,是平埔族,是締造光輝燦爛十三行文明的真正原住民」諸如此類的話,原民會、康氏宗親會、各路平埔族權益促進會之類的團體會承認嗎?


我舉自己為例,想強調的是:棄原歸漢(反之亦然),真的不像扔掉舊衣服、換新手機那麼簡單,如果只是隨口說說,當然很容易,可是一旦認真的話,你/妳將會發現:這簡直是比改變信仰還嚴重,而且在這個仍然對原住民不友善的社會,在公開場合「棄原歸漢」,形同GLTB「出櫃」。可能還沒享受加分、就業的福利,歧視、刻板印象……就先「不請自來」。


我認識的那些具有原住民血統+原民意識(不論是堅定還是微弱糊模)的人,早在他們用言語或文章告訴我、其他人,說:「我其實是原住民」、「我是平埔族人」,就已經聽到、看到、親身經驗一些事情,那是活在漢人圈子的我難以想像,甚至無從想像的,而且無論他們有「二分之一漢人血統」、「長的像漢人」、「長的不像,但裝的像漢人」、「不主動向外界提自己是什麼人」……都很難避掉某些壓力、認同上的困擾。


我們會認同自己是漢人還是原住民,其實不是一件隨心所欲的事,而且改變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論是個人、家、家族,還是一個社群的人,基於上述的理由,我反對以非常剛硬、非黑即白的標準,去批判一個人、一群人為何不認祖歸宗?為何不認原住民祖先?為何不變成原住民?台灣各族群的血統之謎,不該成為我們及後人的詛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