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5日 星期日

評《失落的智慧樂土:台灣原本文明思想起》



姜林獅/口述、埔農/筆記、註證
前衛出版社,2013.03初版
閱讀時間:2018.07.28~07.29


本書旨在描述、論證台灣在外來政權殖民之前,擁有高度的文明,不論物質還是精神,都曾超越鄰近的中國及東南亞地區,並曾深刻影響上述這些地區,只是後來陸續被荷蘭、中國、日本及所謂的「中國蔣幫壓霸集團」(作者語)破壞殆盡,成為「失落的智慧樂土」。

姜林獅/口述、埔農/筆記、註證
《失落的智慧樂土:台灣原本文明思想起》


全書分為四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描述、論證台灣的高度文明如何在外來政權及「唐山人」的壓制之下,逐漸走向沒落,終至消亡。


第二部分(第二章),作者引用姜林獅的口述內容,以及《熱蘭遮城日誌》、《The Formosan Encounter》等歷史文獻,說明台灣原住民有哪些生活智慧,讓社會井然有序、平靜和諧,讓生態平衡。


第三部分(第三章)作者就食、衣、住、行、育、樂,列舉台灣人發明的器物、技術,並論證這些器物及技術哪裡超越中國人、荷蘭人及東南亞地區的人,哪些曾深刻影響上述這些地區。


總結的部分(第四章:筆者結語),作者肯定台灣族人過往的生活哲學及態度,希望讀者不僅能徹底擺脫黨國教育體制帶給台灣人的扭曲歷史知識及自卑感,也期盼台灣人在了解自己的根及過往之後,省思現代文明,過著謙虛節慾的生活。



這本書存在幾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口述的姜林獅先生已經往生,埔農的筆記、註證是否忠於對方口述內容、筆記有無錯誤,統統無從查證!


第二個問題是:埔農在重建四百年前台灣原住民的生活圖像時,幾乎仰賴荷蘭人書寫的文獻,而排除「唐山人」(作者語)書寫的東西;從書中作者一再批判「唐山人」的言論──唐山人常因忌恨台灣原住民,不斷在荷蘭人面前中傷、醜化、汙衊其形象……我不難推定:埔農認定當時的古中國人性格狡詐、性喜顛倒是非,因而謝絕那些帶有偏見、謊誤的說法,連帶否定古中國人書寫相關文獻的史料價值。但,這種作法合理嗎?為什麼同樣都對台灣原住民心懷成見,埔農接受、引用荷蘭人的日記、官方文書等文件,卻徹底排拒古中國人的詩文、官方檔案?其次,在相關文獻史料極度匱乏的情況,不論排斥荷蘭、中國及其他地區任何一方書寫的史料,將會很大程度影響我們對古台灣史、古台灣人的了解……埔農在書中卻不對此作解釋,好像這種作法對讀者的認知全無影響。


第三個問題:埔農對台灣平埔族過往生活的描述,不像是嚴謹的重建工程(講白點,就是:有多少分證據,講多少的話),而是近乎神話般的演繹真實性有多少,值得我們讀者繼續思考、檢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