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12日 星期一

我推薦吳燕《天朝墜落的18個瞬間》的兩個原因

我推薦:吳燕/編著,《天朝墜落的18個瞬間》,遠流出版社,2015年。


19世紀滿清落後英、法、美這些列強的情況及成因,中學歷史教科書及坊間的晚清歷史已有詳盡的說明,但細究這些著作的內容,我們會發現:多數作者著墨在滿清帝國君民的反應,或側重在滿清洋務運動與日本明治維新的比較。較少作者敘述同時期歐美各國的發展,然後比較同一事物在滿清及歐美的發展。當我們對西方科發展所知有限,甚至一無所知的時候,容易對西方產生過於簡化或偏離史實太遠的幻想。我推薦本書的一個原因在於:作者以一半的篇幅敘述電報、鐵路、蒸汽船、學會等事物在歐美各國的發明與普及的過程,讓我們回顧滿清歷史的同時,又能了解歐美當時的情況。


本書的作者群選定十八個主題,然後就十八個主題分別敘述某些事物在滿清及歐美的發明與普及的過程,然後比較中、西的不同。這本書不但沒有顛覆我原先的認知,反而提供許多生動、不為人知的細節,證明滿清帝國的落後正是自發而非外力造成的結果。書中有幾個案例讓我印象深刻,以下舉三個例子說明:

例子1

17世紀歐洲各國陸續成立學會、科學院,康熙皇帝也透過法國傳教士得知法蘭西科學院成立的事情。他及時反應,在宮中設了類似性質的蒙養齋算學館,並且命人將一些西方重要的數學及天文著作譯成滿、漢文,供皇族、官員研習。可惜「蒙養齋算學館」及西方著作的翻譯工作,隨著康熙死去而悄悄終止,沒有被後任皇帝延續下去。反觀17世紀英、法、日耳曼等國的君王,聰明才智未必勝過康熙,即使是路易十四,熱愛舞蹈甚於數學、科學,但是他們都讓本國的學會、科學院發展下去。消極的,聽任發展,積極的,讓官方成立的科學院,制度更加完善。

例子2

19世紀的滿清官員也曾出國考察,留下不少筆記,但是這些作品既沒有在士大夫之間流行,也構不成一股力量,促進人們起來改革。這與魏源《海國圖志》在日本的風行,成為鮮明的對比,也與18世紀伏爾泰、盧梭、狄德羅這些法國知識分子的著作,對法國社會產生的影響力成為對照!

例子3

19世紀,徐壽、華蘅芳等文人曾精研歐美的輪船,設計、製造成中國第一艘小型蒸汽輪船「黃鵠號」,雖曾得到李鴻章、曾國藩等人的賞識,轟動一時,但事後卻沒有人願意投資,讓徐壽、華蘅芳這些人著手改進「黃鵠號」的性能,或是量產同類型的船隻,來改變中國內河航運逐漸被外國壟斷的命運。沒有!「黃鵠號」就長期擱置在岸邊,最後成為破銅爛鐵。這與先前許多歐美人前仆後繼投入蒸汽輪船的研發及商業化,成為強烈的對比!


我推薦本書的另一個原因在於:它提供許多生動、不為人知的細節,透過那些故事,能讓我們不將滿清帝國的落後簡單歸咎在個別人士,而不得不注意廣大民眾及傳統文化對這些新事物的容受問題---民眾及「中國文化」大神似乎傾向採取抗拒、排斥、無視其存在的態度!




吳燕「天朝墜落的18個瞬間」封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