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應付系上的必修課,我讀過《論語》、《孟子》;後來出於好奇,也讀了被後人公認是《墨子》、《韓非子》、《莊子》、《老子》的幾篇名文,啟發與愉悅感不少,負面的觀感不多(主要是法家學說、其次是孔孟某些觀點),但有一個確實讓我感到疑惑、不安,那就是:中國先秦思想家有一種「尚同」的情結!
那些哲人志士明明意識到人與人的不同,可是好像無意包容或擁有與之共存的念頭,反而想透過某些方法消除人我差異,而且儒、墨、道、法,大家有志一同!他們言詞背後流露的心態是:非常渴望各國臣民與君王「同心同德」,與在上位者的想法一致,連崇尚小國寡民、反對人為造作的老子,也不樂見天底下存在多元的思想、價值觀。儒、法、墨家的哲人比老、莊之徒更熱衷消除人與人的思想差異,尤其是墨家,公然標榜「尚同」這個概念與口號,要求墨家信眾的喜好厭惡儘量要與君王(那些努力實踐墨子之道的君子)
一致。
我認為這是很糟糕的作法!因為這等於變相要求人們不要包容差異,要想盡辦法「同化」那些跟自己不一樣的人,或是強求自己改變,變的跟大家一樣。其次,這種理念與作法將會造就出一些深具政治野心,以及試圖透過思想、學說取得名、利、權、勢的文士,而這些人的行事作風將會以下的模樣──他們認定,只要靠著人數與政治優勢,就能強迫或半強迫別人變的跟自己一樣,如此一來,自己與信眾就不用精確地了解別人的想法,也不必跳脫自己的立足點,努力設想別人的感受,更不必與對方站在對等的立場溝通、辯論,然後取得共識,只要自己那個權勢最大的聽眾──君王,出一張嘴就夠了,一切搞定。
不知道是不是這種「尚同」的情結,讓中國先秦諸子寧願花多一點時間,想些生動有趣、簡單易懂的寓言、格言諺語,迎合或是說服國王、貴族接受自己的思想學說,然後獲取能夠強迫或半強迫統一民眾思想的政治力量,而不是努力讓自己的論點更嚴密,好迎擊論敵或說服其他人?如果是,那有一點可悲!因為中國先秦諸子的著作(通常包含思想家本人大量的言論)雖然為後世的文人留下了一大筆豐碩的文學資產,卻在哲學、思想領域留下了一點遺憾──中國先秦諸子沒有像古希臘、羅馬哲學家那樣,發展出嚴密細緻的思考及推論方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