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該以阿拉伯文誦讀、理解古蘭經,不過為了一窺伊斯蘭教及古蘭經的真面目,某年某日早上,我鼓起勇氣走向成大圖書館四樓「每月一書」的櫃子,內心掙扎了一下,從書架上拿起一本綠色封皮的古蘭經中譯本,坐在旁邊的沙發逐字閱讀,將論文及搬回桃園之類的雜事暫時放在一邊。我一連看了好幾天,終於將這部經典讀完。
古蘭經非常厚重,不論是當初(2010年夏天)閱讀的綠皮書,還是之後在中壢市立圖書館(2015年後改為「桃園市立圖書館中壢分館」。)見到的那本藍色中譯本都是如此。全書多達幾萬字,編排方式相當奇特,與聖經、佛經的編排截然不同。
就我所見,聖經是由許多獨立、首尾一貫的文章與書信組成,佛經則是將佛與菩薩、弟子的對談按照談話的要點分段分品,可是古蘭經雖然有節有目,我與眾多老外讀者一樣──都讀不出所以然。即使讀完全書,仍然無法了解古阿拉伯人編輯這部經典的邏輯。因為書中不少談話內容是完全獨立,不相干連,不僅篇章之間沒有思想上的關連;仔細研究每一篇每個段落,發現:這些內容也不是按照時間的先後次序排列,似乎是被人隨機湊在一起。
其次,古蘭經經文的敘述語氣時常改變,同樣都是訴說穆罕默德生前的某一件事、某一場談話,不同段落的經文竟然出現人稱的轉變!部分經文是以第一人稱述說,也就是以「我」──穆罕默德的口氣,宣講教理,其他的經文卻是以聽眾的視角,用第三人稱引述穆罕默德的演說內容,也有部分的經文是以第二人稱的語氣──以追憶的口吻,敘述穆罕默德人生某些時刻的心境與言行,好像是穆罕默德的親信,或是長年追隨穆罕默德的虔誠信徒在說訴自己的見聞。
歐美國家的人不知是出於潛在的敵意,吝於給予這部聖典正面的評價?還是他們確實無法適應這種非常隨性的編排,以及經文的冗長重複,因此匆匆讀畢而草率做結論?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問題,值得有心研究伊斯蘭教相關議題的人深入探究。
(還有下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