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有幾個特點:善於旁徵博引、以文學筆法描寫鄭和、其論證還算精闢。
善於旁徵博引方面,作者在書的開頭引用美國詩人惠特曼的名詩〈哦,船長,我的船長!〉,以此襯托1433年鄭和在印度古里的死亡;首章,作者以達‧伽馬、哥倫布、麥哲倫、庫克等西方航海家為許多地區帶來的暴力衝突,來反襯鄭和多次下西洋為其他國家帶來的正面影響。第八章作者援引美國詩人朗費羅對大報恩寺的歌頌,召喚讀者對這座已毀於太平天國之亂寺院的想像,也引用台灣流行歌手姜育恆〈歸航〉的歌詞,幫助讀者同理當時水手的思鄉之情。
以文學的筆法書寫鄭和,我舉兩個例子說明。
例子1:第8章的開頭「春天,南京下關儀風門的靜海寺裡,海棠開出了火熱的一片,一個老人寂寞的背影在這些花叢中流連,他是曾經紅極一時的正使太監鄭和。那個時候,明媚的春光打在他有些憂鬱的臉龐上。」勾勒出鄭和遭到明仁宗冷落以後的失落之情。
例子2:第8章第3部分結尾,作者用以下文字描寫鄭和再度下西洋時的心境,寫道:「當鄭和站在長樂天妃宮旁邊的三峰寺塔上遠眺那些整裝待發的艦隊時,一種久違的熱鬧讓他的內心像飛滿了來自春天的蜜蜂。一種熟悉的海浪聲輕輕地觸摸到了鄭和激動的內心,雖然遠方飄過來的海風還帶著絲絲寒意,但鄭和知道,春天即將勢不可擋地到來……」
在論證方面,本書第3、4章,作者逐一探討鄭和下西洋的動機與目的,以及明成祖支持鄭和航海事業的企圖,第9章的部分則評論加文‧孟席斯的《一四二一:中國發現世界》,因為孟席斯三大核心証據:古地圖、中國沉船及DNA分析有問題,作者認為孟席斯的觀點還需要更多研究來檢証。儘管孟席斯三大核心証據有待檢驗,作者不吝肯定其用心及研究方法,因為加文‧孟席斯不像中國眾多研究者那樣依賴有限的古代典籍,而是極力尋找其他物件與其他國家的文獻來佐証。
對於「鄭和下西洋」的壯舉,聶作平、李華給予一個不同以往的評價,那就是:他們認為「鄭和下西洋」如果放在中國人的航海活動發展脈絡,不但不是進步,反而是「倒退」,理由有四個:
1、鄭和下西洋取決於明成祖的個人意志,一旦心意改變或是繼任皇帝不再支持,鄭和先前出航所累積的一切,不論是有形的物品,還是無形的經驗,將會煙消雲散。
2、鄭和下西洋沒有開啟中國民間對南洋各國的經濟及心理需求,儘管滿足皇帝的政治目的、個人聲望及帝國威嚴,卻得不到後任皇帝、多數大臣與民眾的支持。
3、鄭和下西洋仍然沒有打破中國人既有的天下觀,對於陌生的土地、人民,鄭和及當時的中國人竟然沒有產生「發現新世界」的意念,而認為:自己只不過來到一個應該向皇帝朝貢的帝國邊境區域。正因如此,鄭和沒有產生環球航行的念頭,以及想要發現未知世界的衝動。
4、由於皇帝是出於政治意義去支持鄭和的航海活動,因此對鄭和一行人而言,「任務不是探尋未知的世界,而是在已知的世界宣揚天朝國威,把大明懷柔政策深入到四方。」(聶作平‧語)以至於鄭和一行人最終無法突破前人的成就,而中國人的航海活動往後也沒有什麼進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