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者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評論,也不是自命法官審判歷史人物,而是從有限的文獻史料重建、推測那些人物的內心世界,並詳細解釋其時代背景、所屬階級、人格特質等等,讓我們更靠近這些歷史人物,更深入了解他們的處境。
2、作者用字遣詞以普通讀者為對象,不時安插中國基層民眾常用的口語,幾乎沒有生硬艱澀的專有名詞。
3、寫作所參考的史料,除了官方的史書,還有外國的史料,以及民間文士撰寫的日記、見聞錄。作者敘述張獻忠的部分,就使用兩位歐洲傳教士利類思(Ludovicus Buglio)、安文思(Gabriel Magallaens)撰寫的《聖教入川記》;鄭成功的部分,則引用末代台灣總督揆一寫的《被忽視的福爾摩薩》及一位荷蘭土地測量師菲力普‧梅所寫的日記;介紹張獻忠、朱元璋等人的部分,則援引明朝當時流傳的民謠、順口溜。
4、作者試圖還原朱元璋、朱棣、海瑞、魏忠賢、張獻忠、吳三桂、鄭成功這七位已經被後人高度神化或是汙名化的歷史人物,還給他們近乎真實的面貌,尤其是將他們複雜的人性表現出來。例如:作者在寫魏忠賢時,並非一昧列舉魏忠賢所做的壞事,而是呈現魏忠賢這個人的多面性---對皇帝非常忠誠、對政敵極度殘忍、極度自卑而渴望他人的奉承等等。
附帶一提的是,我覺得最精彩的是,作者翻了一個案,他認為,魏忠賢並無意弄垮明朝,反而想把它弄成太平盛世,無奈魏忠賢政治才能低下,也沒有像樣的知識,加上他得到權力以後,被一堆文人奉承,自以為無所不能,因而鑄下大錯。由於我們的語文及歷史教科書多強調「東林黨人」反抗權貴的事跡,而以魏忠賢的邪佞作為對比,因此作者也不吝筆墨寫出另一群讀書人依附權貴的心態與言行,與大多數讀書人的無奈屈從。
總之,這本書的每一篇都值得一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