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達的祖宗代代以務農為業,由於當地土壤貧瘠,夏天又常有颱風侵襲,因此農作物收成很不穩定,收入少得可憐。阿達家與其他農民一樣,一直過著貧窮的生活,尤其是到了阿達祖父──參得很先生,不但失去家中最後一塊田地,淪為奴工,還受盡地主的壓榨、欺凌。
受盡苦楚的參得很先生不敢自力救濟,也無法打官司討回應有的尊嚴與自由,能做的,只有極盡所能去詛咒他的主人。那麼,參得很先生究竟罵了什麼?據流傳下來的《參氏治家格言》中〈參得很‧預言不義財主所得之報應〉是這樣記載的:
「大道傳來許多人的聲音,像是盜匪,流民來此聚集喧鬧。至高無上的老天爺要嚴懲不義、罪惡,準備伸張公理。那些人自遠方來,是老天差來的衙役。平日多行不義的財主們,此時必驚惶失措,好比待宰的雞。他們束手無策,面如死灰。老天爺對於這些罪大惡極的人行使公義,以戰亂、兇殺、劫掠,讓這些平日素行不義的大戶滅絕。讓他們田裡的稼莊、果樹結不出子兒,牲畜一出門就倒斃路旁。老天爺伸張公義那一天,那些死不認罪、拒絕悲憫佃戶、窮人的財主,必像那些被貓追趕的老鼠、喪家的狗,他們一被流民逮住,定遭毒打,一旦反抗定被刺死。他們的嬰孩必被帶走,女眷難逃玷汙,他們的宅邸淪為頹圮荒涼、無人居住的廢墟,死者多年無人超渡。未來,鄉里的乞丐不敢到那裡躲避風雨,只有成群的亡靈在夜半哭泣……。」
參得很的孫子──參阿達認字,將父祖不幸的遭遇、奮鬥過程,及其目睹流民、官軍先後洗劫殺戮豪門富戶的經歷,全都記錄下來。這篇〈參得很‧預言不義財主所得之報應〉揉合了參得很對豪門富戶的仇恨、豪門富戶遭劫的場景,以及對老天爺行使公義的渴望。參阿達記下祖父死前講述的預言,及經歷的事跡,並加以潤飾,以訓示後代子孫,避免子孫不肖,將自己與父親好不容易攢積的家產敗光。
至於欺壓參得很最厲害的王舉人家族,不但僥倖逃過了災荒、戰亂,而且家道更加興旺,財富、聲望遠在參家之上。參阿達對此痛心疾首,卻無可奈何,因此他將這篇文筆略帶鄙俗的〈參得很‧預言不義財主所得之報應〉作為家中子弟啟蒙的必讀教材之一。
每天早上,人們只要經過參家大宅院,便可聽見孩子琅琅的讀書聲。孩子朗誦三字經、千字文、論語及《參氏治家格言》,讀到這篇〈參得很‧預言不義財主所得之報應〉,他們的聲音總是格外響亮,似乎唸的很起勁。不少路人納悶,雖說「不義財主得到報應」理所當然,但老天爺怎會如此殘忍無情?為何作惡者死了,家眷依然難逃一劫?他們不約而同產生一個疑問,參阿達到底要讓兒孫成為什麼樣的人?經過一番討論,他們還是覺得:做人厚道為妙,儘管多數豪門富戶行徑可鄙可厭。
參家的孩子不管旁人的議論與質疑,為了討父祖喜愛,欣然接受這些他們不甚了解的東西。後來,阿達在地方的勢力越來越大,名聲也越來越好,不同於那些喜歡作威作福、橫行鄉里的有錢人,但他始終死抱著〈參得很‧預言不義財主所得之報應〉這篇奇文不放,堅持將之連同四書五經傳給自己的兒孫。
剛開始,鄉里的人傳為笑談,但一段時間後,鄉民見到參阿達家族越來越富裕,逐漸改變對這篇怪異文章的態度,不久以後,大家陸陸續續向參家抄來這篇奇文,認為這篇奇文能夠招財、改運,於是大家轉抄下去,成為該鄉著名的地方文學作品。一百年後,這篇文章就被芭樂共和國的教育部收入「文學經典」,甚至成為課文。
最初,芭樂國的孩子讀了這篇,覺得奇怪,提出一百年前那些鄉民不曾想到的各種問題,不過一段時間以後,越來越少人對這篇文章提出什麼意見,他們認為,這篇文章既然是教育部欽定的「文學經典」,應該不會有什麼問題才對,反正作者旨在勸善懲惡,行文語氣稍微毒辣一點,也沒有關係,於是參家的傳家文最後變成芭樂共和國的「國文」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